被误解的抑郁症

2014年8月22日 3490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的死再一次提醒我们,抑郁症是一种可怕的疾病。无论一个人事业多么成功,或者表面上多么幸福,都有可能被抑郁症缠上。

民间关于抑郁症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比如,有人认为抑郁症就是一时想不开导致的情绪低落,纯属心理问题,找个心理辅导员疏导一下就好了。实际情况正相反,抑郁症属于生理性疾病,与遗传和环境刺激都有关系。得了抑郁症的病人绝不仅仅是情绪低落这么简单,而是对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无动于衷,仿佛大脑被屏蔽了。病情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幻觉,听到或者看到完全不存在的东西。

再比如,有人认为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直接原因,但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抑郁症患者确实对生活失去了兴趣,严重的甚至连床都不愿起,饭也不想吃,但这并不等于他想死。有人做过统计,虽然大多数尝试自杀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但真正付诸行动并“成功”的还不到4%。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除了抑郁症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和自杀率直接相关:第一,如果一名抑郁症患者同时还服用某种神经性药物的话,自杀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这里所说的神经性药物特指中枢神经抑制剂,包括鸦片、海洛因和吗啡等非法毒品,以及酒精这类合法的药物。据统计,有60%的抑郁症自杀者在死前曾经饮过酒,说明酒精很可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威廉姆斯本人就是个瘾君子,曾经多次进戒毒所接受治疗,就在今年夏天他还主动把自己关进了位于明尼苏达州的一间戒毒所尝试戒毒,说明他的毒瘾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第二,如果患者在抑郁症之外还夹杂有狂躁症,情况就会变得格外严重。顾名思义,狂躁症和抑郁症正相反,患者表现为情绪失控,精神极度亢奋,思维大幅跳跃,说话口无遮拦,常常在谈话中得罪了对方却又不自知。事实上,不少抑郁症患者会在抑郁和狂躁之间来回切换,一会儿兴奋到顶点,转眼间又抑郁到极致。医学上称这类病人为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威廉姆斯就是一个典型的躁郁症患者,虽然他因演电影而被中国观众熟悉,但他的本行是单口相声,看过他现场表演的读者一定会对他近乎疯癫的舞台风格印象深刻,他自己也承认他一上舞台就会变成一个疯子,回到生活中就会立刻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想说话。

像威廉姆斯这样的情况在演艺界似乎非常普遍,很多文艺界人士都有这种倾向,最后自杀的比例似乎也相当高。大家熟悉的涅槃乐队的主唱科特·科本就是一例,他自杀前患有严重的躁郁症,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他在生涯顶峰时期突然吞枪自杀的主要原因。

如果把范围扩展到艺术家领域,案例就更多了。画家文森特·凡高、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海明威都是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海明威似乎天生带有某种“自杀基因”,他的模特孙女后来也是自杀而死的,海明威家族先后一共有7位成员自杀身亡,看来这个基因还真挺强大的。

当然了,人世间不太可能有“自杀基因”,这样的基因是遗传不下去的。但是,抑郁症也许是有遗传基础的,海明威家族的情况就是证明。有人指出,抑郁症基因之所以能够遗传下来,原因就在于这个基因同时带有某种好处,比如提高一个人的艺术创造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群体中得抑郁症的比例较普通人更高的原因。

不过,这个结论在科学界是有争议的,至今仍未有定论。但不管怎样,杀死威廉姆斯的不是他超凡的艺术创造力,而是严重的躁郁症。我们应该正视这种疾病,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毒品检测网

客服微信:dupinjiance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