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咨询在社区戒毒中的效果评价

2013年4月17日 4760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摘 要 目的:评估团体心理咨询在社区戒毒工作中的效果。方法:对社区吸毒人员进行以互动讨论、主题参观、电影观摩等多种形式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干预前后的效果评估。结果:团体心理咨询开展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焦虑、抑郁、就业动力领域中均无差异。在团体心理咨询后,干预组SAS得分明显降低,差值均数为-7.15,两组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心理咨询前后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焦虑和抑郁的得分均明显下降、就业动力明显增加,差值均数分别是5.400、6.950、0.2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对照组在心理咨询前后自身配对检验中,焦虑、抑郁、就业动力领域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团体心理咨询对降低社区戒毒人员的焦虑效果较好,对减少抑郁、激发就业动力具有一定效果。团体心理咨询是社区戒毒干预的有效方法。

早在2003年,上海市就开展了社会化的戒毒、禁毒工作。社区戒毒是吸毒人员有戒毒意愿而无法依靠自身戒毒时,在戒毒所之外进行监管、戒断毒瘾、远离毒品环境、回归家庭社会的一系列措施[1]。但由于社区禁毒康复工作人员相对缺乏,社区戒毒康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吸毒人员除了需要强制戒毒外,还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2-5],及外界的歧视[6-8],给社会安定带来了不利影响[9-11]。团体心理咨询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咨询技术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观察、学习、体验等互动,协助成员宣泄情绪、接纳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力的过程[12],具有感染力强、效率高、容易巩固的特点[13],在促进疏导、支持、团体认同感方面具有效用[14]。为提高社区戒毒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我们于2012年在某社区吸毒人员中开展了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上海市虹口区某街道的社区戒毒人员。纳入对象:本社区吸毒人员,自愿参加团体心理咨询,SCL-90量表提示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无明显异常者。符合条件的对象共40人,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人。两组对象的性别、年龄、吸毒时间、家庭结构、收入情况、SCL-90[15]各因子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街道职能科室领导组成师资队伍。戒毒人员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共9节课程,每次确定一个活动主题。每周活动1次,每次活动时间约2 h,活动地点设在街道社区文化中心,课程内容如下。

第一节“相逢是缘、更需相知”:①相互介绍、认识,了解大家在社区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形成团体向心力;②讨论咨询目标,在团体咨询中的期望;③形成团体心理咨询契约,不要迟到缺席、活动过程中彼此尊重、活动内容对外保密、活动组员不私下联系。

第二节“大家都有烦心事”:①讨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顺心的事;②在社区生活中有哪些困难;③如果遇到烦恼我们应如何应对。

第三节“理智决定成功”:①当我们遇到坏情绪或者困难的时候一般怎么做;②哪些做法有效,哪些做法无效;③总结归纳有效应对情绪问题的方法。

第四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参观极地馆”:在极地馆参观过程中领悟“帝企精神”,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仍然不屈不饶的繁衍生息,增强戒毒康复信心。

第五节“工作—健康生活的开端”:①探讨寻找工作的期望与困难;②理性思考哪些工作适合自己;③挖掘自我优势和长处:勤劳、坚持、精神信念等;④提供就职信息。

第六节“观看立志电影”:观摩海角七号,感受坚持不懈追寻梦想的执着,鼓励成员坚持不懈就能达到融入社会的信心。

第七节“面试—找到工作的第一步”:①探讨就职面试的时候遇到让你最头痛的问题是什么;②激发团体一起思考如何应对;③禁毒社工提供就职面试信息。

第八节“榜样—无穷力量之源”:邀请已成功戒断毒瘾并致力于社区的戒毒人员,介绍戒毒经验与应对困难的方法,提供给社区戒毒人员以榜样和努力目标。

第九节“收获经验、展望未来”:①总结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的历程;②讨论对于未来的期望与计划;③“毕业仪式”,为优秀学员颁发奖品。

1.3 心理测量及评价工具

1.3.1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由Zung 1971年编制,SAS共20个项目,我国常模总粗分(原始分)均值为(29.78±10.07)分,自评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0分,标准总分为50分,主要用于评定焦虑症状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16]。

1.3.2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由Zung 1965年编制[17],SDS共20个项目,我国常模总粗分(原始分)均值为(33.46±8.55)分,标准分为(41.85±10.57)分。自评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1分,标准分为53分,主要用于评定抑郁症状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18]。

团体咨询前后分别进行SAS、SDS量表的评估。每次活动后(除参观和电影)发放反馈表,对本次课程的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效果、老师的水平4个方面共8个问题进行打分,计算平均“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对团体心理咨询的满意度

参加对象对第一、二、三、五、七、八、九节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的满意度分别为:86.88%、83.13%、84.38%、88.13%、90.00%、86.88%、85.00%。

2.2 团体心理咨询前后SDS、SAS得分比较

团体心理咨询前,干预组-对照组在SAS、SDS、就业或就业意愿领域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团体心理咨询后,干预组-对照组的配对t检验,两组SA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 05="" sds="" p="">0.05)。

干预组在团体心理咨询前后,SAS、SDS评分及就业或就业意愿领域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对照组在团体心理咨询前后,SAS、SDS评分及就业或就业意愿领域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3 讨论

3.1 团体心理咨询及其作用

团体心理咨询(group counseling)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而言,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即由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求询者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通过团体心理咨询,能促成团体向心力的产生;鼓励团体成员协同探索寻找解决难题的可能性与方法,通过成功戒毒榜样的激励,加强成功戒断毒品的信心,提升团体成员的自我效能感,最终达到社区戒毒人员逐步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其适应社会、融入家庭等积极尝试提供心理动力的目的。同时团体本身也是一种可控、安全、健康的同辈群体,在此群体中获得的理解与支持不仅可以作为真正踏入社区生活的模拟,更可逐步竞争性替代原先对个体造成不良影响的与吸毒有关的社交圈,以便实现巩固戒毒康复效果、积极预防复吸的远期目标。

3.2 团体心理咨询为社区戒毒人员所接受

社区戒毒人员对于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形式较易于接受,对于各次咨询活动的满意率均在80.00%以上。且满意度随着活动的开展逐步提升,其中团体成员对于工作、面试的主题较为关心,这间接表明团体心理咨询提升了团体成员的就业动力。第9次团体咨询时满意率有小幅下降可能与分离焦虑有关,虽然在第8次活动时已告知成员下次活动为咨询尾声,但团体成员仍出现部分退步、拒绝情绪,经过细致耐心的解释,强调活动结束后咨询员仍会继续跟进服务,成员间的消极情绪即有所缓解。

3.3 团体心理咨询对降低戒毒人员焦虑情绪有较好的效果

团体心理咨询开展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焦虑、抑郁、就业动力领域中均无差异。在团体心理咨询后,干预组SAS得分明显降低,差值均数为-7.15,两组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心理咨询前后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焦虑和抑郁的得分均明显下降、就业动力明显增加,差值均数分别是5.40、6.95、0.2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对照组在心理咨询前后自身配对检验中,焦虑、抑郁、就业动力领域均无统计学差异。团体心理咨询对干预组的焦虑、抑郁症状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上述现象符合心理问题产生规律,即个体在遇到生活压力或挫折时首先会产生焦虑情绪,当压力增大、挫折频繁积累时会诱发抑郁症状。本研究反映的只是近期效果,抑郁的改善、就业动力的激发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干预才能产生变化的,所以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对远期效果进行观察。同时本次研究样本量偏小,可能会影响研究的可靠性或掩盖抑郁改善、就业动力激发的积极效果,若能继续进行大样本研究,增加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力度、同时延长追踪观察时间,可进一步揭示团体心理咨询对社区戒毒干预工作的效果并验证其效应产生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晓敏. 上海市构建社区禁毒防控体系实证研究[J]. 法治论丛, 2006, 21(4): 78-81.

[2] 韩济生. 毒难戒 毒能戒[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序ii.

[3] 戴富强, 郭维丽, 文建. 社区戒毒若干问题刍议[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9, 20(6): 33-36.

[4] 刘惠珍, 吴长亮. 广西南宁4城区强制戒毒者卡特尔心理测验结果分析[J]. 广西科学院学报, 1998, 14(2): 39-45.

[5] 王孝红, 陈理宣. 浅谈预防戒毒者复吸的心理治疗策略[J]. 宜宾学院学报, 2006, 26(1): 121-123.

[6] 朱丽娅, 朱丽霞. 吸毒者常见的人格特点及心理疗法在戒毒过程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2, 23(5): 577-578.

[7] 阮惠风, 顾克非.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存在问题与模式构建研究[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0, 21(3): 60-65.

[8] 韩丹. 社区戒毒模式研究—基于多元整合视角的实证分析[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1, 13(4): 110-118.

[9] 范志海, 吕伟, 余金喜. 社区戒毒康复模式的初步探索—以上海禁毒社会工作为例[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9, 18(2): 152-154.

毒品检测网

客服微信:dupinjiance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