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特征的比较

2013年3月13日 4854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原标题:4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特征的比较

摘要:结果:在纳入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使用的毒品包括海洛因、冰毒、k粉以及摇头丸,临床症状以幻觉、妄想、敌对性等阳性症状最为常见,部分病例伴有明显的阴性症状及情感障碍。4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K粉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出现中度以上幻觉的比例达到83.05%,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5);而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组各项阴性症状条目达中度以上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5)。结论:不同种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

目前社会上滥用的精神活性物质最常见的包括海洛因、冰毒、摇头丸及K粉4种,而长期滥用这些物质易导致精神障碍。文献报道此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症状以幻觉、妄想等阳性精神病性症状为主,但目前的研究样本量普遍较小;研究工具基本上全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忽略了对阴性症状的探讨。同时,较少有人系统地对照研究以上4种常见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症状;本研究纳入较大样本量,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家族史等相关资料与其精神障碍的关系;改进研究工具,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照研究海洛因、冰毒、摇头丸及K粉四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焦虑抑郁症状等多组精神症状。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均为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深圳市康宁医院住院被诊断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包括使用海洛因、冰毒、摇头丸及K粉后出现精神障碍者。入组标准: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均不限。排除标准:同时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文盲。获得所有对象或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 自制吸毒人员一般资料调查表 收集患者首次吸毒年龄、吸毒时间、吸毒方式等相关情况,以及职业、家族史、治疗情况等资料。

1.2.2 PANSS对其入院时的精神症状进行临床评估,主要评定3个方面的症状:①阳性症状,包括妄想、联想散漫、幻觉行为、兴奋、夸大、猜疑/被害、敌对性等7项条目;②阴性症状,包括情感迟钝、情感退缩、被动/淡漠、情感交流障碍、抽象思维障碍、交流缺乏自主性和流畅性、刻板思维等七项条目;③焦虑、抑郁症状条目。各条目得分1至7,分别提示该症状“无”、“很轻”、“轻度”、“中度”、“偏重”、“重度”、“极重”,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重。由于考虑到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患者可能普遍存在“很轻”、“轻度”各种精神症状,因此单纯比较4组患者各症状条目的平均值可能不能反映他们之间的真实区别,而列出并比较“中度”以上的症状可能更能反映4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区别。因此,本研究统计各条目评分为4以上(表示该症状至少在中度以上)的比例,并在各组之间比较中度以上症状条目的比例,比例越高说明该症状越重。

1.3统计学

 采用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比较多组之间的平均年龄、初次吸毒年龄、受教育年限、吸毒时间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行×列卡方检验(如比较多组之间PANSS条目分数≥4的百分比),若4组之间有差异,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标准α=0.05。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在总计258例患者中,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62例(24.03%),冰毒所致精神障碍91例(35.27%),摇头丸所致精神障碍66例(25.58%),K粉所致精神障碍39例(15.12%);以冰毒所致精神障碍比例最大;4组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性,海洛因组的男性比例最高,为90.32%;4组患者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吸毒年龄以海洛因组最小(P<0.05),其他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平均吸毒时间以海洛因组最长(P<0.05),其余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受教育年限及无业者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毒场所:使用海洛因者大多选择单独在住所吸食或注射;而其他3种新型毒品滥用者常多数人一起在迪厅、酒吧或卡拉OK包厢等娱乐场所群体吸食。吸毒方式:吸食海洛因者大部分以静脉注射为主,小部分采取烫吸的方式,滥用冰毒及K粉者多以烫吸为主,而滥用摇头丸者均采用口服;此外,所有258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有26名患者的家族亲属中有精神病史,总体阳性率为10.08%(26/258),其中,海洛因组患者家族精神病阳性率最高,达到13.46%(P<0.05)。见表1。

2.2 临床表现

4组患者最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猜疑/被害、敌对性等阳性症状。其中,妄想及猜疑/被害两个条目严重度达中度(评分≥4分)以上的比例4组患者均超过2/3;敌对性条目达中度以上者约占1/2,概念紊乱条目达中度以上者占1/5至1/4,兴奋条目达中度以上者大约占1/4,其中大约1/10的患者有中度以上夸大症状,以上条目在4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一方面,冰毒和摇头丸所致精神障碍出现中度以上幻觉的比例相对高于海洛因,而K粉致精神障碍患者出现中度以上幻觉的比例最高,达到83.05%(P<0.05);在阴性症状方面,冰毒、摇头丸及K粉这类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情感退缩、被动、淡漠、社交退缩等阴性症状,3组之间各项阴性症状条目达中度以上的患者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海洛因组各项阴性症状条目达中度以上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在情感症状方面,4组均有较高比例的患者伴有中度以上焦虑、抑郁体验,4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 治疗情况

住院时间最短1d,最长72d。入院后对有兴奋冲动行为的患者,短期多采用肌注或静滴的方式,常采用镇静作用相对较强的氟哌啶醇肌或氯丙嗪;存在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选择利培酮、奎硫平、阿立哌唑等药物治疗,对有焦虑情绪及失眠患者选用苯二卓类药物治疗;伴抑郁症状者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通过药物及心理治疗,大部分患者精神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治疗效果:痊愈131例(50.78%),显著进步71例(27.52%),好转54例(20.93%),无效2例(0.78%)。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258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原因可能在于男性受其家庭成员和社会的约束更少,更渴望冒险与刺激,更容易接触到毒品。本研究还显示,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以青壮年为主,文化层次低,多数无固定职业,且人格障碍较为多见。具有以上条件的人群往往自律性较差,喜欢刺激,易受误导,对毒品危害性认识不足,与社会家庭冲突多,更加叛逆,故该类人群更容易接触到毒品,进而出现精神障碍。258例患者中,吸毒时间以海洛因组最长,可能与海洛因引起的躯体依赖更加强烈,患者长期难以摆脱有关。吸毒场所海洛因组多为其所住之处,原因可能是海洛因组的躯体依赖一旦出现则较为迅猛,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因此,很多患者每天定时在自己的住所注射或吸食海洛因以便及时解决戒断反应所产生的痛苦。

此外,本研究调查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家族精神病史,发现有10.08%的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刘晓宁等报道的普通人群精神病家族史阳性率(5.4%),这说明精神病家族史可能对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的精神症状产生影响。既往Chen等也发现,甲基苯丙胺滥用者家族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越多,其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可能性就越大,精神病性症状出现的时间就越长。由此可见,家族精神病阳性者滥用毒品可能更加容易出现精神异常。

4种常见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症状特征显示,4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特征大部分相似,也有部分不同之处。绝大多数患者均表现为幻觉、妄想、猜疑/被害、敌对性等阳性症状,临床上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十分相似,单从症状而言难与精神分裂症区别,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目前多数研究未关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阴性症状,甚至有学者认为这类患者的阴性症状极为罕见。Srisurapanont等报道21.4%冰毒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阴性症状,但对此结论尚缺乏共识。本研究结果显示:4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均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中度以上的阴性症状,表现为情感退缩、情感交流障碍、被动、淡漠、社交退缩等。因此,在对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的处理,也应该兼顾对被动、淡漠等阴性症状的治疗,以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应尽量选用对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长期滥用海洛因可致脑池、脑裂、脑沟增宽,脑室增大等慢性器质性改变。因此,长期滥用精神活性物质所导致的阴性症状可能与这些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器质性损伤有关。

本研究发现,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组出现中度以上情感退缩、被动、淡漠、社交退缩等阴性症状的比例大约为1/3,明显高于其余3组。原因可能在于3组新型毒品滥用者的滥用时间明显短于海洛因组,且很多患者为间断吸食,而非连续吸食,因此,3组新型毒品患者组在滥用毒品的总时间和频率都明显低于海洛因组,其中枢神经系统慢性器质性改变较海洛因组更轻,故表现出相对较轻的阴性症状。

在此方面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阐述。此外,在情感症状方面,4组患者抑郁和焦虑条目达中度以上的比例均达到45%以上,提示抑郁和焦虑症状普遍存在于大多数精神活性物质患者中,这与既往的研究结论相似。本研究中海洛因组有抑郁症状的比例达96.15%,但抑郁达中度以上的比例为48.08%,说明大约一半的患者抑郁症状较轻,约一半患者具有中度以上抑郁症状,其余3种新型毒品组的相关数据也与此较为接近。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对该类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治疗,以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在治疗效果方面,最短住院时间仅1d,最长72d;50.78%患者痊愈、27.52%显著进步、20.93%好转出院,仅2例无效。调查显示,无效的2例均为住院第2天病情未能控制就办理自动出院的患者,之后在门诊继续接受治疗并逐渐好转。说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总体住院疗效较好,但部分病例出院时仍残留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性症状,需继续门诊治疗,其长远预后和转归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毒品检测网

客服微信:dupinjiance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