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毒品化身“娱乐糖衣”

2015年2月3日 2755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漫画:谢正军

毒品与青少年近在咫尺 1月9日,房祖名容留他人吸毒案宣判了。明星、青少年涉毒问题,再一次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就在几年前,许多国人对毒品的刻板印象,还是只有极少数社会边缘人可能沾染,而且常与犯罪相关,至少离普通青少年很遥远。岂不知,当下,危害性与伪装性很强的各种合成毒品与普通青少年已然近在咫尺。

毒品之所以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向青少年群体渗透,一个重要的媒介就是合成毒品。

一般意义上,毒品分为传统毒品和合成毒品两大类。前者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包括鸦片、杜冷丁、可卡因、海洛因、大麻等;后者多为人工合成,包括冰毒、摇头丸、k粉等。

用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曲晓光的话说,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合成毒品,几乎就是专门为爱刺激、追潮流的青少年“量身定制”的,青少年对此几乎没有抵抗力。比如。不少种类的合成毒品被披上了娱乐化的“糖衣”,全面渗透进青少年的K歌、蹦迪、开Party等娱乐活动中。与传统吸毒者不愿公开、羞于见人相比,“嗑药”、“嗨吧”、“溜冰”、“打K”已成为不少青少年追捧的“时尚”。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娱乐糖衣”,明晃晃的吸毒行为,被包装为不但不算违法,反而很时髦。

渗入同学朋友小圈子 9年前,第一次沾上毒品,叶楣刚刚起步的民歌生涯便戛然而止。那一年,她18岁。一次初中同学聚会,同学的朋友带来了几颗“红色甘草片”,微微灼烧,香气四溢。她并不知道,这种“红色甘草片”的主要成分和冰毒的主要成分完全相同。叶楣心里很警惕:“如果是‘白粉’(海洛因),那绝不能碰。”而面对几颗红色的“小药片”,她并没太在意,当频频和同学们这样聚会“放松一下”之后,叶楣感觉已经离不开“小药片”了。叶楣放弃了四川音乐学院的深造录取通知,虽然老师认为她能“唱出来”,但她的精力全都放在了“朋友圈”里。每次吸食毒品后,同学、朋友在一起兴奋得几天几夜不睡觉。叶楣说,回想那个圈子里的交谈,没有一个人说过“不吸了”、“戒掉吧”。直到有一天,警察闯进了他们的聚点,经验丰富的民警闻见满屋子的香味立即控制了现场的所有人,尿检确认后,叶楣进入了贵州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

更加隐蔽的传播途径 在缉毒一线工作了20多年的缉毒警察廖达感受最直观:2014年在他的辖区内查获新型毒品的量超过了传统毒品,新增吸毒人员中超过九成吸食新型毒品。“新型毒品以群体吸食为主,人越多感觉越刺激,所以又叫‘聚会毒品’、‘假日毒品’。”廖达分析说,这跟传统毒品以个体吸食为主不同,新型毒品更容易快速通过朋友圈子传播。 廖达很担心一种趋势:吸食新型毒品成为年轻人聚会放松的娱乐项目。

从事戒毒工作19年的贵州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兰丽发现,几乎所有戒毒学员都看到过“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等戒毒宣传语,但很多年轻人认为毒品只是海洛因,并不清楚新型毒品的样子、传播途径和危害。 廖达发现利用网络等新型贩毒手段使毒品传到青年人手中的途径越来越隐蔽。

事实上,互联网中的各类禁毒警示馆并不在少数,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禁毒警示”,会出现许多警示视频、动画、漫画等内容。兰丽说,必须追问一句到底有多少青少年会主动上网查询禁毒知识,传统印象里离青少年很远很远的毒品,现实生活中已不再那么遥远。 (向楠)

毒品检测网

客服微信:dupinjiance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