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成因个案研究

2015年3月12日 4196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 82 名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被试的个案访谈,以及对访谈资料的定量编码分析,发现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的认知偏差是吸毒行为的逻辑起点,朋友圈的诱导是关键,新型毒品的易得性是催化剂,三者组成的“过程链”共同导致了吸食新型毒品行为的发生,应该从宣传教育及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等角度加强青少年禁毒工作。

一、引 言

吸毒贩毒者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麻古、K 粉、摇头丸等新型毒品的出现,吸毒人数也迅速增加。截至2014年4 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已达258 万人。在这些吸毒人员中,阿片类138万人,占53% ;合成毒品117 万人,占45% 。合成毒品因其兴奋、致幻等特殊功效越来越受到吸毒者的青睐和追捧,滥用人数年均增长36% 。其中,35岁以下青少年占75%。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安定。本文通过深度个案访谈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了造成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行为的个体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针对性策略。

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关于青少年吸食毒品的问题,多数学者主要集中于对现状的调查和解释。如廖龙辉认为,当前青少年吸毒人数增加、范围扩大,低龄化趋势明显,女性人数急剧上升,吸毒者文化水平偏低等。还将青少年吸毒的行为分为利己型、认同型、失范型三类。邱奥杰指出,近年来新型毒品种类不断增加,危害性不断增大,在一些大中城市已逐渐形成多种毒品交叉滥用的局面。对于导致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原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从理论角度看,刘晓梅从个人与社会的视角出发,认为越轨行为理论、社会实践理论、强化理论可以解释青少年吸毒成瘾的现象。景军则认为,迪尔凯姆的“失范”理念和默顿社会排斥的理念解释更加合理。

从社会角度看,来自家庭、亚文化朋友圈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影响是青少年产生吸毒行为的主要原因。夏国美指出,父母经济窘迫、失业或品行不端等都容易导致青少年成为行为失范者。韩丹在城市吸毒人群吸毒行为成因的研究中认为,亚文化的价值观念、氛围和群体压力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张云在实证分析中发现,吸毒青少年对朋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无业人员同辈群体偏常行为最为突出,“high ”妹同辈群体次之。从制度和文化层面看,夏国美认为淘汰式的教育制度影响了青少年多元化潜力的发挥,禁毒教育的误区产生了反作用力。

由上述文献可知,青少年行为失范受家庭、朋友圈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亚文化朋友圈在吸毒行为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文献大多是对吸食毒品行为笼统的探讨,对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区分不够,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的认知也很少被关注。而且文章主要是从理论层面、社会层面和体制文化层面进行剖析,很少从个体层面对行为失范过程进行系统的阐述。因此本文从个体角度,按照个体认知到行为的发生过程,以及考虑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终产生吸毒行为这一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个案访谈和调查问卷资料。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武汉市三所戒毒所共87个样本进行访谈,对年龄在25岁以下青少年共82人进行了分析,有效样本中男性45人(占54.88%),女性37人(占45.12%)。 年龄最小的仅15岁,20岁至25岁的有54人(占65.86%),20岁以下的有26人(占31.71%),被访谈个案中21岁的个案最多,有19人(占23.17%)。从青少年学历结构来看,中专及以下总共有71人(占86.59%),初中文化程度的49人(占61.25%),小学及以下的有11人(占13.75%)。从职业状况来看,青少年戒毒前以无业为主,有24人(占29.27%),其次是商业服务业13人(占15.85%)及娱乐服务业9 人(占10.98%)。总样本中有45人(占61.64%)有娱乐业从业经历。从收入状况看,戒毒前没有收入的有15人(占18.30%),收入在1-1000元的有29人(占35.37%),1001-2000 元的有23人(占28.04%),收入在3001元以上的仅6 人(占7.31% )。

访谈主试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担任,制作了专用记录册,先填写被试人口学基本信息,再根据访谈提纲访谈并记录。访谈地点在戒毒所会谈室或办公室,一对一逐一进行,每个被试访谈时间在30分钟至45分钟之间;在访谈结束后,由访谈主试对自己的访谈个案逐一编码并进行校对和输入,建立数据库,以此对样本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本报告为定性分析部分。

三、影响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因素

本研究从青少年个体角度出发,发现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的认知偏差是吸毒行为的逻辑起点,朋友圈的诱导是关键,新型毒品的易得性是催化剂,三者组成的“过程链”共同导致了吸食新型毒品行为的发生。

1.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的认知偏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吸食毒品的青少年中有62.20%的人知道传统毒品种类,有85.37%的人对传统毒品表示拒绝。这说明他们很清楚地知道传统毒品的危害。但是,在他们看来新型毒品并不是毒品,吸食新型毒品只是一种娱乐方式。

(1)“新型毒品不是毒品”

从政府和媒体的宣传得知,传统毒品主要是麻醉药品类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类,不同的种类在生理上具有强度不同的致幻性和成瘾性,一旦开始接触毒品就会成瘾不可自拔,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按照这个逻辑,吸食如果不成瘾,或者成瘾性弱,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有效地自我控制那就不是毒品。从新型毒品的来源看,二战期间,很多士兵都在使用一种有效的抗疲劳药物,就是被后人称作“冰毒”的甲基苯丙胺。新型毒品的使用者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将他们的吸毒行为与传统的吸毒行为区别开来。

新型毒品以冰毒、k 粉、摇头丸为主,中国药物依赖治疗中心的杜万君认为,成瘾性小是相对的,实际上新型毒品对人体的作用与海洛因相差不大,只是依赖性相对较小,但是作用的周期长,更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新型毒品不仅是带来精神上的危害,在吸食后会产生强烈的性兴奋和幻觉,更有可能使梅毒和艾滋病在不知不觉中传播开来。

在调查中,当问到对新型毒品危害的认识时,有9.76% 的人认为有好处,有42.68%的人认为没有危害。关于对新型毒品的态度,有53.66%的人表示有些好奇,40.24%的人感觉新鲜,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3.41%的人表示不想接触毒品。由此看来,很多人并不认为新型毒品是毒品。“我们吸的不是毒品,海洛因那种才是毒品”是他们对新型毒品的共同认知。有些贩毒者把冰毒放在口袋里直接拿出去交易。访谈中有71.95%的吸毒青少年明确否认自己上瘾,有的对说自己成瘾非常生气,访谈中多次强调“我没有成瘾,吸也是我主动要吸的,不是我生理上受不了”。

“溜冰是我自己可以控制的,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溜,没钱了就不溜,很兴奋,也不难受,不上瘾。”(男,23,KTV 工作)

“不上瘾,玩一玩也没什么,很多人都在玩,所以自己也想玩。”(男,21,无业)

“海洛因我是不会吸的,其实冰的危害也没有多大,朋友说可以减肥,感觉很新鲜,就试了试。”(女,19 岁,无业)

“我们很多人一起,他们说不会上瘾,这样就有了第一次,后来过来不到一周又吸了一次,觉得没什么,无所谓了 ;我觉得我一直没有瘾。”(女,17 岁,美容美发)

(2)吸食新型毒品只为娱乐

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还处于朦胧阶段,习惯于模仿自己的同伴群体或者明星。调查发现,第一次吸食后,有29.27%的人喜欢上了毒品,有39.02%的人认为无所谓,只是一种娱乐,可吸可不吸。基于新型毒品不是毒品的逻辑起点,娱乐圈吸毒现象愈演愈烈的同时给青少年传播着一种观念:吸毒是一种时尚的体验,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更是一种高端的娱乐方式。“溜冰”已然成为一种时尚的符号,有的人竟公然在娱乐场所拿冰毒请客。在我们的调查中有52.44%人认为新型毒品时尚或比较时尚,仅29.27%的认为不时尚。

“大家都在吸,很时髦,溜冰会显得很有档次,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很刺激,而且会交到很多朋友。”(男,21,无业)

“溜冰还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也可以说时尚吧,我们给朋友过生日,为了增加气氛,他们让我这样,我也就跟着 high 了。”(女,19 岁,无业)

1 2

毒品检测网

客服微信:dupinjiance

文章评论